2017年4月28日下午2:00,张照宏副院长召集医务科、护理部、门诊部、急诊科、骨科、麻醉科等召开应急救援演练布置准备会议,对前期制定的应急演练脚本进行了讨论及分工。尤其对各环节流程是否恰当及应急工作的分组分工进行了商讨及细化分工,并定于下午3点准时开始演练。
一、案例背景资料:
2017年4月28日,市某建筑物发生安全事故,三人不同程度受伤:
患者甲,男性,20岁,于5分钟前在建筑物高空作业时不慎摔下,致右前臂受伤。
患者乙,男性,30岁,于5分钟前在建筑物高空作业时不慎摔下,致颈背部受伤,活动受限。
患者丙,男性,45岁,于5分钟前在建筑物高空作业时不慎摔下,致左大腿骨断端穿出皮肤伴流血不止,意识障碍。
二、院前现场救援
下午3:00,我院120接警室接到市120急救指挥中心救援指令,接电话人员迅速向急诊科主任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事件的时间、地点、具体内容)
急诊科院前急救小组在接到通知后3分钟内到位,院前急救医师为医疗救护小组组长,护士负责携带检查齐备抢救药品、器械设备、应急物资,在急诊科门前集合后立即出发。
院前救援人员及时赶赴现场,在医疗救护小组组长指挥下,根据现场情况全力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本着“先救命后治伤、先救重后救轻”的原则开展工作。按照国际统一的标准对伤病员进行检伤分类,分别用绿、黄、红、黑四种颜色,对轻、重、危重伤病员和死亡人员作出标志(分类标记用塑料材料制成腕带),扣系在伤病员的手腕或脚踝部位。在实施医疗卫生救援的过程中,既保证了积极开展救治,又要做到了自我保护,确保安全。
救护小组组长初步掌握的伤亡情况、事件原因等信息并报告医院医务科和急诊科主任,医务科接报后将收到的首次情况进行汇总后上报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根据反馈情况,确定立即通知第二院前急救小组前往出事工地增加救援。第一组救护人员把重伤员紧急送往医院。
留守医师对己经检伤分类待送的伤病员进行了复检。对有活动性大出血或转运途中有生命危险的急危重症者,就地先予抢救并做了必要的处理后准备第二急救小组到来后在监护下转运。
在转运中,医护人员全程密切观察伤病员病情变化,并确保治疗持续进行。转运医护人员在伤员转运单上详细记录转运伤员的病情,为后续医疗救助和情况汇总提供必要信息。
三、院内急诊抢救分诊
医务科协调医院内、外、麻醉科(备好气管插管用物品)主任、护理部主任到急诊科抢救室集中参加抢救,医技科室主任在各自科室待命,准备急诊检查。
医务科同时安排第一批救援调配人员做好派出医疗卫生救援队伍准备;通知药剂科、器械科和总务科负责准备突发事件所需设备、防护物品和药品、卫生材料的供应,应急物品分类打包存放,做好登记交接,确保派出医疗救护组组长在第一时间方便快捷的领取所需物资。
急诊科参加急诊抢救的医务人员接诊转运到医院的患者,按照医院急诊绿色通道管理制度与流程处理,实行每名患者有一名医师和一名护士负责接诊、检查、联系会诊。
医务科护理部人员组织协调相关科室人员参加抢救,根据病人的伤情协助急诊科对病人进行现场抢救,医护人员分工协作,护士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医生评估患者病情、同时护士建立静脉通道、静脉采血。患者丙的病情逐渐加重,到达医院后呼吸心跳停止,现场高年资医师组织并主持抢救工作,按照“创伤的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进行抢救实施心肺复苏,心肺复苏5个循环无效后,进行气管插管,抢救成功,转外科急诊手术,外科做好接诊患者准备,实施输血。
医生根据病情开具辅助检查单、向患者家属交代目前病情、可能发生后果,同时填写输血申请书。
四、辅助科室协助
放射科:急诊拍片检查,报告时间(30分钟内 )
检验科:检验科接受到标本后,30分钟内出具常规检查结果报告(血常规、血型、出凝血时间、先电话报告、后立即将辅助检查单返回科室),60分钟内出具肝肾功、电解质、血糖报告。紧急用浓红2U,记录交叉配血及取血时间(45分钟内);
同时对符合危急值上报的要求及时报危急值。
五、演习总结
演练结束后,由张院长主持,参加演练的职能科室、各科室主任及专业人员参加,对本次演习进行了总结及点评,并针对本次演练提出了要求:各相关科室和部门要高度重视应急处置演练工作,将演练与医务人员的培训有机结合起来,熟练关键流程和重点环节,增强各方面工作的协调衔接能力,提高应急处置水平,统一指挥,分工协作,切实提高我院急诊急救的实战能力。
